
近日,一名游客在云南昆明滇池海埂大坝喂食红嘴鸥。梁志强 摄
深秋时节,阳光明媚,红嘴鸥先头部队近千成员飞抵滇池越冬,给滇池带来勃勃生机。
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,被誉为高原明珠。长期以来,滇池不仅为流域周边的居民提供生活用水、工农业用水、鲜鱼活虾等水产品,还有调节气候、防洪、旅游等多种功能。“50年代淘米洗菜、60年代抽水灌溉、70年代游泳痛快、80年代水质变坏……”这首曾在昆明广为流传的顺口溜,是滇池水质由好变坏的真实写照。到上世纪90年代,滇池水体黑臭,水葫芦疯长,蓝藻水华绿如油漆,水质恶化为劣Ⅴ类,成为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。
人与自然,从来都是生命共同体。滇池水质恶化,水生动植物减少,导致一些对环境要求较高的珍稀鸟类在滇池销声匿迹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近年来,昆明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,通过推进环湖截污和交通、外流域引水及节水、入湖河道整治、农业农村面源治理、生态修复与建设、生态清淤“六大工程”建设,促进滇池治理向好发展。如今,滇池全湖水质保持在Ⅳ类,生物多样性恢复明显。
彩鹮,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由于曾连续多年未在我国观测到,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一度宣布彩鹮在我国绝迹。但鸟类摄影爱好者近年在滇池晋宁湿地用镜头“捕捉”到了它的踪迹。此后,人们不仅发现晋宁湿地有十余只彩鹮,白鹭、天鹅、白鹳、黑嘴鹳、灰雁等近百种野生鸟类又陆续回到久别的滇池水岸。
保护自然,自然就会慷慨回馈。近年来,130多种候鸟跟随红嘴鸥的飞行轨迹,来到美丽的滇池湖畔越冬。随着生态的日益改善,人鸥共舞的和谐场面将越来越多。(李许坚)